2)第139章王莽已穷途末路_历代王朝更迭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是到了后来,为了私心而互相争夺,遂发生不平等现象。富人有很多土地,穷人则一无所有。在王莽那秀气的书生眼中都是不被允许的,即使他们能够保持自由,然而父子夫妇,终年辛苦耕种,却不能吃饱。为了改善这种不公平和铲除造成这种不公平的罪恶,王莽的新政府成立后,马上实施一连串的新社会政策:

  首先,实行土地国有,不准私买私卖,否则处以重罪,恢复古代井田制度。八口以下的家庭耕地不得超过九百亩,超过了的土地一律没收,或由地主直接分给他的邻居或家属。

  其次,将耕地重新分配,没有土地的农夫由国家分给土地。规定一对夫妇一百亩不满一百亩的由国家补足。

  在王莽的构想中,实现平等是最为重要的一环,然而每一种改革都不能与当时的社会实际脱节,既不可以超前,亦不可以落后,否则失败必定成为唯一的结局。

  第三,冻结奴隶制度,虽然王莽没有马上废止,但禁止所有奴隶婢女继续买卖。不过,这一条和前述两条叠加起来,便构成了王莽新政的最大威胁,他没有任何有效的手段去控制丧失既得利益者的反击。土地国有使地主阶级怨恨,禁止奴隶买卖使奴隶主和奴隶贩子怨恨,强迫劳动使贵族和一些地痞流氓寄生虫怨恨,禁止铸钱使富豪怨恨。而那些最底层的民众由于组织散乱,没有任何实力,对王莽的新政构不成大的臂助。

  除此之外,王莽还对劳动力制度、政府贷款制度、货币制度、商业制度和税收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修订,尽可能体现出与民平等的想法。但是理想与现实是遥远的。这一切实现的可能性都很低。

  不过,无可非议的是,王莽不论是为人臣者还是执掌江山之时,都极度机械地迷信制度的能动性,他甚至狂热地认为“制度确立之后,天下自然太平”。因而其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改革制度上。

  如果仅仅是这样,不管他的新政能不能够取得成功,都还算在情理之中,然而更糟的是,王莽竟然推崇儒家学派所特有的繁文缛节,而不惮其烦的改官名、改地名,一律恢复“古代”原名。当然,王莽并非是第一个改变官衔或郡县名称的皇帝。

  公元前144年,当七国之乱后政府重新组织起来之时,前汉已采用新的官名。辗转到公元前104年,当国家修改历法并认为一个新时代开始时,它再次改变官衔。然而此时王莽的改革却是没有必要的。王莽之所以坚持这样改革,是因为他一直秉持儒家“正名”学说,并且特别认真。俗话说“千里之堤溃于蚁穴”,也就在这些小事件上,大失败的连锁反应就此拉开序幕。

  地皇四年(公元23年),以刘玄为首的起义军攻陷固若金汤的常安(新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fbqg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