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一九五章 紧锣密鼓(一更三千字)_穿到七十年代蜕变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梨树村里正在倒计时,准备好了一切要入京都带的东西,就等着到了时间就坐车出发。夏冬最近一段都没心思学习玩耍,天天掰着手指算,或者跟着他娘后面磨叨“啥时候走啊?”

  苏美丽正在剪头发,忙完夏爱国、老太太的头发,正对着巴掌大的小镜子捯饬自己呢:“快了快了,出去玩去!你成天叨叨,再这样,我告诉你冬子,我们背吧背吧东西偷着走。”

  夏冬又开始陷入循环式的烦他娘的阶段,老吓唬他有意思吗?吓得他都不敢睡觉太死……

  老太太端着果子水,拽走夏冬:“别招你娘膈应,走,跟奶进屋,跟你爷爷一起喝果子水去。”

  夏老头最近也跟着下大地,赶工赶点跟他老儿子夏爱国一起干活。他怕他大儿子糊涂,再给爱国两口子穿小鞋,更伤感情了,他杵那,老大能有点忌讳。

  还好,关于这些方面,夏大伯一切照常,碰面跟夏老头说话,找老两口吃饭啥的。对着夏爱国会用鼻子哼一声,而夏爱国碰见夏大伯时,从不停留,从不言语。

  所以现在天还没黑呢,夏老头就倒下了,躺他自己的小屋里累得直哼哼。老太太惦记老伴年纪大了不顶用了,跟苏美丽商量,拿了点儿白糖给夏老头天天煮点果子水。苏美丽也会常做下饭的吃食给老爷子补补。

  劝着多吃点儿的说法就是:“你孙女可跟你一条心,见到您老累得不像样,结婚前再跟我耍驴脾气。您啊,多吃点儿吧。”

  前几天,夏爱国在村儿里已经接过礼钱了。这些年走的人情,虽说给出去的多过拿回来的,可也挺知足,毕竟是嫁闺女,谁家也不可能给太大的礼。

  他当着父老乡亲的面,简单明了表达了“俩孩子都有工作。结婚前赶不回来,我们呢,就先请大家伙热闹热闹,等有机会再回来。到时请男女老少们喝酒。”

  苏家的亲戚,夏家的亲戚,附近村儿、本村儿的男女老少们,碗、水瓢齐上阵,以茶话会儿的形式招待的。

  村儿里娶儿媳的。如果条件没困难到揭不开锅的程度,会设有酒席,这个属于添人进口必须得安排的,要不得受人讲究,说你家办事差劲。

  嫁闺女呢?条件好的也会预备饭,比如夏大伯家。条件一般或者说大多数的,都是以此等形式招待。

  那时候生活困难、粮食紧张。大多数的人都是喝点茶水吃块糖果,背背语录、跳跳忠字舞热闹一下。

  村儿里自给自足还好一些,提前很久就会准备食材等,在酒席方面甚至比城里的要张罗得开一些。

  你像在城里生活的青年男女要结婚。得拿着结婚证书才能去领布票粮票等等,即便是茶叶,也得靠着结婚证才能领出来半斤。

  根本没那个可能像后世似的,咱聚聚下馆子。这个年代的情况,几十桌的人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fbqg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