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255章铸造新币和火耗归公_我要做明世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刘家人之所以会知道朝廷要编修《三辽通志》的消息,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家的身份特殊——

  从辽西迁移到辽东定居,还接受了汉人生活方式的蒙古人,简直是当代民族融合的典型例子。

  所以有一些负责修书的官方学者特意过来采访过他们家,询问其迁移的前后过程和心态变化。

  更重要的是,皇帝陛下在私下吩咐过,要把这些外族人拉扯进这件事里,让他们有足够的参与感,才容易引起他们的重视。

  等到书修好了,内容出来了,他们看过之后,才能顺利接受其中说法。

  毕竟自个儿是参与了进去,看着这书修起来的嘛!

  里面说的,肯定是有道理的!

  刘大志听老婆提到这个,也结束了感慨,转而去关心起了儿子的学业。

  他可以肯定,自己以后能赚笔大钱,给家族积攒下前所未有的财富。

  如此,孩子更需要长进一点,以确保不败家了。

  要是儿子真的有汉人那样的读书天赋,那他们家的转变能更迅速。

  别看刘大志天天跑过去喊洪涛爸爸,可他又何尝不想让别人叫自己爸爸呢?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“要是铸造新币的话,得确保钱币的质量……”

  在隆冬腊月,北京城里的天子也裹了一身毛衣,视察起了工部的工作。

  朱见济对于“大明制造”是很重视的。

  不管是哪个方面,如果制造出来的物品质量有缺,那问题就大发了。

  想象一下,炮手点炮的时候,炸弹没射出去,直接在炮膛里炸了,把己方的队伍给炸飞了,那得是多大的震撼?

  而且搞工程从古至今,都是一件很有油水的事,能馋的人昏了头脑。

  如果上面不盯紧一点,那种“国道被修成乡间小路”的情况,指不定就能成普遍现象。

  所以朱见济偶尔也会亲自来工部走一趟,慰问一下这边的老匠师们,监督各种工程的进度。

  当然,他微服私访去郊区农村视察百姓生活的频率也不低。

  特别是在今年九月份的时候,朱见济就问过近些年国库里的白银和黄铜进项,确定有了足够的储存后,便下旨让工部预备铸造“乾圣通宝”。

  从很早以前开始,受到朱见济的影响,大明朝廷已经逐步的走上张居正变法的路子,把各种杂税进行合并,取消过去普遍的实物税,转而去收取统一的银钱税。

  加上开了海贸后,周边各国手里的钱币也慢慢被吸入大明,把永乐年间流失海外的大量铜钱赚了回来。

  还有开矿采掘出来的新铜和新银,都收入了不少。

  所以到乾圣五年,中央金银铜的储量足够朱见济去铸造那以“乾圣”命名的新通宝。

  对国家发展而言,明朝的经济体制在最初的设计上,还是有点乱的。

  要想进行调整,那就需要有一种稳定的、受到大家认可的新货币来打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fbqg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