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346章乾圣朝的荆襄流民起义_我要做明世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正文第346章:乾圣朝的荆襄流民起义

  “李原被俘了?”

  在新的早朝上,朱见济听到有大臣的奏报,不由摸着上唇处的胡子复读一句。

  这是他留胡子以后养成的一个习惯。

  毕竟胡须除了衬托人的相貌威严外,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吃饭喝酒容易沾上,每次碰上这事儿,朱见济都得拿巾子给自己擦干净。

  时间一久,一思考就忍不住拿手去摸。

  他胡子长的跟他爹很像,都是顺滑细软型的,留长了以后,摸起来还挺舒服。

  短暂的思考后,朱见济下令,“不要杀他,把人押送北京,朕要见一见这李原!”

  李原其人,本来是河南人,后面因为生活所迫,流落到了荆襄之地。

  乾圣四年的时候,湖广荆襄那边爆发了个刘通起义,自称汉王,攻打了襄阳、邓州等地,据说起义原因,是为了抵制朝廷的不良政策,驱赶已经落脚于荆襄山川之间的流民。

  朱见济曾经对此不解。

  因为在他刚刚登基的时候,荆襄盘踞的百万流民就是乾圣朝首要解决的麻烦,朱见济甚至特意下旨让朝臣一块探讨,最后选取了祭酒周洪谟的提议,“安抚之”。

  众所周知,乾圣天子是个对百姓很大方的人。

  湖广那么好的地方,自然该由老百姓来享用,所以他没有封山禁田,允许流民们就地落户,编籍建村,还免除了一些开荒之初的赋税。

  按理来说,这样的政策施行了四年,总不会还让人有造反的理由。

  后面刘通被抓,也送来北京,朱见济当面问过了他,才知道此人天生大力,不说能跟霸王举鼎相比,但也能抬起一尊石狮子而面不改色。

  有这样的条件,加上东奔西走之时见多了世面,便自然会起额外的心思。

  朝政的政策再好,落实起来也是需要时间的,荆襄那边的流民在很早之前就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,即便中央有了决策,地方上面会不会执行,执行的好不好也是无法详查的。

  短短四年,一些没有见识,没能从朝廷政策中获得实际好处,或者觉得仍有不足的人,也的确存在不少。

  这就成了刘通发展的基本盘。

  在起事之后,刘通自称“汉王”,年号“德胜”。

  这让朱见济气得跳脚。

  农民起义对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古代王朝来说,还算常见,因为控制力就摆在那里,总免不了有地方疏漏。

  全看朝廷有没有能力及时将之压制,剿灭,同时知错而后改,削弱这种事情爆发的基础。

  所以当初听到流民起义的消息时,朱见济只是感叹了一下,也没有多想,甚至还让去平叛的人少造杀孽,只干掉首要分子就好了。

  毕竟他不能辜负肚皮上那提了又提的高腰带。

  但刘通把年号叫“德胜”就不行了!

  你啥人啊你叫这名?

  更重要的是,在刘通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fbqg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