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六十三章 不懂欣赏!_北宋小文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

  苏涣拿到自己的那封薄薄的信,觉得苏辂这不孝子真是欠打,大过年的就不能多给亲爹写几句?

  尤其是在给他娘的信和给他哥的信的对比之下,更显得他这一纸家书非常敷衍、非常没诚意。

  苏涣在心里骂完了不孝子,还是给妻子和三儿子分了信,跟他们一起拆开看。

  等把信中那首笔锋十分稚嫩的诗读完,苏涣一下子没忍住,直接红了眼眶。

  见妻子儿子没注意到自己,苏涣悄悄转开脸擦了擦眼角。

  这小子写的诗不伦不类,显见没学到人张安道万分之一的学问,他得好好批评批评这混账小子。

  另一边,苏辂一行人在眉山过完年,却见沿路的荷花池塘已经冰消雪融,正应了那句“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”。

  苏辂本要吟诗一首,证明自己九年义务教育没白学,突然又想起自己前面翻车过几次。

  苏辂赶忙掏出他用处极大的金手指,搜索了一下这首《小池》。

  好家伙,又被墙了。

  又是一首狡猾的宋诗!

  这其实也是苏辂没学好文科,实际上宋诗在后世的存量差不多是唐诗的五倍。

  这主要归功于宋朝重文轻武,各地都十分注重文教工作,读书人基数非常大,文人应酬时干什么?写文章太长,写词又太轻浮,写诗正好!

  所以碰到宴饮、送别、重逢、上司升迁、友人贬谪等等情况,文人们都是要写诗的,一年写个一两百首非常正常,一生写个几千首也是基本操作。

  苏辂不晓得这些,只能叹了口气,收起吟诗的心思,跟着苏轼他们离开眉山。

  回到成都府好些天后,苏辂才收到他爹迟来的回信。

  他爹在信里把他的诗誊抄了一遍,字体方正有力,瞧着十分漂亮,就是没一句人话。

  他爹把他的诗从头到脚批判了一遍,还圈出他使用的标点符号表示他的用法不规范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宋朝也是有标点符号的,就是你一套我一套,没有普遍标准。一般来说,大伙都认为自己学的是标准用法,别人用的都是异端邪道!

  巧了,苏辂也是这么认为的。

  要不是这边买不到新华字典,苏辂都要把新华字典的附录翻开给他爹看了:瞅瞅,我这才是标准用法,我没有对不起我的语文老师!

  可惜那是他亲爹,苏辂压根没法怼回去。

  苏辂继续捏着鼻子看完他爹的评语,拿着信去找张方平评理。

  张方平拿过苏辂递来的家书一看,忍不住乐了,这家书上的朱批字数比苏辂原诗内容多了好几倍,简直把苏辂的诗批得体无完肤。

  以张方平的眼光来看,苏辂这首诗也写得不怎么样,平仄不通,也不怎么押韵,单论水平的话确实挺差劲,但胜在情真意切,读着能让人感同身受。

  张方平客观地给苏辂评价了一番。

  面对张方平跟他爹类似的批评,苏辂摇头晃脑地给张方平吟诗:“我这是‘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琢’。”

  这些大人一个两个都不懂欣赏!

  苏辂决定去找张家小娘子寻求慰藉,一溜烟跑了。

  张方平看着他跑远的背影,连连摇头。

  这小子要是肯雕琢雕琢,再配上诗中之意,未必不能成为传世之作,可惜他就是懒!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fbqg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