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十二章 农业发明家_大汉在逃天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四月夏日,阳光和煦。

  再那场湿热的大雨过后,关中八百里秦川的地界里,正式进入了盛夏状态。

  “陛下真是天纵之才!”

  在“哗哗”的流水声中,长安城北侧,渭水支流流经的农田里,围观的农夫、官吏、军士,发出了一阵又一阵交头接耳的嗡嗡讨论声。

  “真是神了!”

  “是啊,俺可从来都没见过水往高处流的。”

  “谁说不是呢,嗐,你别说,前阵子人说陛下有天命在身,我还不信。”

  “现在呢?”

  “肯定信了啊,这几节木头就能多灌多少农田啊!”

  不远处的小塬地下流经的支流旁,刘弋亲自踩着脚踏动力的龙骨水车,没费多大劲,清澈的渭水就顺着半圆形的输水管流到了塬地的农田上。

  塬,是西北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,呈台状,四周陡峭,顶上平坦。

  塬也被称为“原”,较为著名的塬地有五丈原、白鹿原等等。

  这种地形顶部平坦可以耕种,但缺点在于灌溉不便,即便旁边有河流,也需要农人辛苦抬水,一桶一桶地抬到塬地农田里浇灌。

  而刘弋在经历了某些非常让他恶心的糟心事以后,果断不跟大臣、军头们扯皮了,亲自参与到了青黄不接后的农业生产中。

  刘弋前世是干过农活的,在他去外地上大学之前都会帮家里干,当然那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了。

  他对于机械方面也有一点点小小的心得,甚至还是一个手工区的博主,只不过是视频没人看的那种就是了......

  所以依照当初用木头和胶水做的龙骨水车模型,几乎没费什么劲,稍微结合时代特点了改良了一下,就指导工匠做出来了正常尺寸的版本。

  龙骨水车,又叫翻车。

  这种工具的雏形在东汉末年已经出现了,但一开始并非是被应用于农业生产。

  汉灵帝时,就让宦官掖庭令毕岚作翻车,施于桥西,用洒南北郊路,以省百姓洒道之费。

  不知道是不是灵帝他老人家,大缺大德的事干的多了,良心发现偶尔做了件好事。

  总之,这东西既然有了雏形又有设计思路,还有幸找到了当年参与过制作的皇室工匠,几乎没费什么劲,就顺利问世了。

  具体运作方式也很简单,就连小孩和妇女都可以脚踏操作,如果塬地落差较大,还可以用畜力版本。

  整体采用龙骨叶板用作链条,卧于矩形长槽中,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。

  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,脚踏或畜力驱动链轮,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,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,如此循环往复。

  可以连续取水,比人工挑水的效率大大提高,由于是木质的,操作和搬运都很方便,便于及时转移取水点。

  即可灌溉,亦可排涝。

  刘弋演示完了龙骨水车如何操作以后,就由其他人上去体验了,他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fbqg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