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三百三十七章 睚眦必报_贞观泥石流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大唐终究还是得要脸的,李世民只能悻悻然放弃这白手起家的好法子。

  富甲一方的财富眼睁睁看它溜走,心痛得无法呼吸。

  好在这也只是抛砖引玉,真正的话题在后头。

  “魏徵、杨师道、马周、崔仁师等人,轮番劝谏,朕头都大了。虽然朕亦想泰山封禅,却也知道,你的用意不止如此。”

  封禅泰山,代表着帝王成就了一番了不起的功绩,可以告慰上天了。

  无论是孩童或是帝王,谁不愿意得到最高的荣誉,听到最动听的赞美呢?

  柴令武应道:“陛下自登基以来,虽有巡幸之事,却时日不久、动静不大,魑魅魍魉隐匿甚深。陛下武能上马治军,文能下马安邦,若不给他们一点机会,只怕会潜匿到子孙时爆发。”

  李世民的人品如何且不说,文治武功确实算在整个历史中都是拔尖的,他坐镇长安城,周边自然起不了大波澜。

  这也是无数家族用滚滚人头总结出现的教训。

  九成宫,阿史那结社尔挟持阿史那贺罗鹘,以四十余人星夜犯驾,为折冲都尉孙武开所败,逃至渭水被捕,斩首。

  阿史那贺罗鹘本应处死,念其父突利可汗阿史那什钵苾对大唐有功,只是流徙岭南。

  因为此案,长安、岐州两地,人头滚滚,因此丧生逾千,发配为奴、流徙边疆者过万。

  就这,还得感谢天恩浩荡了,李世民若是放开手宰割,至少得弄死万人。

  连头号喷子魏徵都没劝谏,其他人更是噤若寒蝉了。

  冤吗?

  单独一两个人出现在九成宫,神仙也无法掌控;

  四十余人,在这个相对守土观念强、人员流动性不足的时代,是一股很醒目的力量,你要说没人为他们提供便利,猪都能笑出声。

  就连岐州衙门,都差点遭了池鱼之殃,幸亏刺史是被第四次罢相、左迁到岐州的宋国公萧瑀,在皇帝面前微有薄面,才解了此厄。

  李世民不动,一些势力自然更不敢动。

  但是,矛盾一如大禹治水,堵不如疏,不拿出点勇气做事,将一如后世的地上悬河,越垒越高,谁也不知道啥时候就成灾了。

  “吐蕃向大唐称臣,以大论噶尔·东赞次子噶尔·钦陵赞卓为质子,本是你鸿胪寺分内之事,为何要托张阿难带口信给朕,坚决不赞同他在国子监入读后进入质子宿卫?”

  李世民大惑不解。

  柴令武居长安之远,自不可能与噶尔氏有什么过节,断然不会有私心杂念。

  只能说,柴令武对这个噶尔氏,太过于重视了。

  “噶尔氏一门三杰,噶尔·东赞善协调、谋划,长子噶尔·赞悉若多布精擅内政,次子噶尔·钦陵赞卓则是天生将才啊!”

  “据银生州乌蛮传回的消息,噶尔·钦陵赞卓年幼时对战阵就有一些独特的见解,臣估计,待他绽放光芒时,纵然不及陛下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fbqg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